[推薦]IG吹起不完美照片運動,社群行銷思考是否該調整?

IG做為一個以照片為主的社群行銷平台,一直都受到相當多國內外明星、網紅推崇,因為被認為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年輕人都只使用IG,在TikTok出現前被認為將取代Facebook成為下一個企業社群行銷重心。

 

由於IG以照片做為內容主軸,加上個人主要也是以一排三張照片流瀑方式排列下來,因此也相當多人為了讓整體視覺好看會刻意對內容進行排版,讓視覺統一。也有相當多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網美還會將照片統一排成某種色調,最興盛時期還會分享各種調色模板或是教學,讓社群內容不單單只是以內容為主,更講究要有美感,這也拉高相當多企業進入社群行銷門檻。

 

然而近期從IG延伸到各大社群平台都吹起「不完美文化」,除了上傳照片都是直出不修圖,更不可能會進行如排版、調色這類行為。分析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IG用戶於近期對「超完美美學」排斥則可以從兩層面來做探討,一個是網紅們慣用的調色跟大片風格,另一個則是企業慣用的排版精美商品圖片或是排版圖。

 

這事實上也是將社群行銷回歸到IG剛推出時型態,做為一個以行動為優先,初期網頁版甚至只能瀏覽無法上傳內容的社群行銷平台,Facebook那一套先以製圖軟體編排好圖片再上傳方式,本來就相當「突兀」,會造成用戶瀏覽中斷。

 

IG與FB兩個社群行銷平台之所以於初期會產生有差異,便是因為IG於早期除了是手機直拍為主,在被Meta收購前更沒有廣告,因此如果有一張圖片排版得相當有設計感,在眾多手機拍出照片當中會顯得更加突兀,讓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用戶產生瀏覽斷層,甚至會下意識認定這就是商業內容而忽略。

 

對於網紅們慣用精美圖片排斥主要原因便是「不夠真實」,這其實是Z世代甚至是更年輕族群特性,也因此在TikTok之後「BeReal」這個不提供任何濾鏡,只能手機直出的社群平台又受到更多網路用戶青睞,熱門度甚至超越TikTok,成為新興社群行銷平台。

 

這也是「不完美運動」值得企業關注主要原因,因為這些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年輕消費族群終有一天也會進入市場並成為主力,甚至許多現在可能就已經是品牌主力消費者。

 

那麼面對這一波社群新興浪潮,企業進行社群行銷時又該注意什麼?從目前已經成為企業主力社群行銷平台的IG來做探討,或許不刻意會是更好選擇。

 

  • 商業品牌於IG進行社群行銷,還是要維持商業形象。

 

過去多數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社群行銷都以FB為主,IG未必會有什麼追蹤者,這時可將FB跟IG貼文區隔,FB可以放置設計精美圖文,而IG則以直拍放置一些品牌花絮為主,增加死忠粉絲會轉移過去IG瀏覽其他內容可能性。

 

不過時至今日,其實目前企業經營IG也不是為了移轉更多人過去做到避免FB流量紅利消失可能帶來問題,而是IG 已經成為品牌觸及、經營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潛在消費者相當重要管道,如果企業社群行銷目的終究還是銷售、提昇業績,那自然還是要掌握明確價值溝通這一點。

 

因為年輕消費者都喜歡「不完美」內容,所以品牌應該投其所好嗎?如果是掛著品牌名號,但是社群行銷內容卻拍也不拍好、歪七扭八,那可能才是會讓粉絲對你這個品牌感覺到無感,特別是那些可能初次認識到你這個品牌,而平時多數時間都是掛在IG上的消費者。

 

 

 

 

 

  • IG目前社群行銷主力也不再是貼文,企業該調整工具用法。

 

企業如果擔心貼文太過「完美」會讓用戶因為覺得是廣告而滑掉,那麼或許將社群行銷重心轉向貼文以外工具是不錯選擇。

 

對商業品牌來說,經營社群主要還是為了銷售商品而不單單只是增加追蹤跟流量,真擔心用戶會因為看到太過「商業」的內容覺得是廣告就滑掉,也可以嘗試將新貼文分享到限時動態來「提醒」用戶瀏覽,甚至於將IG經營重心轉移到限時動態。

 

限時動態除了有提醒功能外,不同於一般內容瀏覽形式,比較偏向於透過各種貼圖工具與粉絲進行互動,甚至於社群行銷人員也未必一定要設計什麼底圖,只要放到一個問答貼圖都可能誘發粉絲提出問題或是參與投票。

 

另外目前經營IG,連續短片更是一個強勢流量內容形式,可以幫助社群行銷人員接觸到更多潛在消費者,當受眾本來就是因為對產品、服務感興趣加入,後續自然不會內容形式產生太多偏見。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推薦]借勢行銷反而放大公關危機,企業該重新思考社群行銷。
  [推薦]借勢行銷反而放大公關危機,企業該重新思考社群行銷。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