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做兩年選兩年,區塊鍊技術能否成為電子投票推力?

 

區塊鍊既問市並開始於各個領域正式產生實際應用後,也開始有人思考是否能夠導入已經喧騰許久的電子投票上,以增加民眾對於參與投票及行使國民義務之意願。會產生電子投票可行性探討,也在於美國網路提案及北市府i-Voting網路投票推行績效所延伸,如果區塊鍊技術運用於選務投票上可行,將能更進一步將電子政府願景向前推進。

 

台灣小至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里長,大至總統都需透過民選方式來決定,每四年一次選舉加上又將地方及中央選舉區隔,造成有一種似乎每一年都有「忙選舉」錯覺。加上近幾年公民意識越來越強烈,不單單只有首長、民意代表選舉,還可能會有各種公投一起舉辦,造成選務、投開票工作成為一種成本消耗極為龐大的「公共事務」,2018年縣市首長大選甚至還造成開票時間已經到,還有許多民眾都還沒有完成投票。

 

電子投票除了受到各種線上公民參政啟發,更源於歐盟一直積極推動電子化政府及電子公民政策。探討電子國民政府最成功案例無非就是歐洲國家愛沙尼亞,藉由一組如同身份證字號的「eID」,愛沙尼亞數位國民從出生開始各項資料都可以被數位化紀錄,而整套架構更依循歐盟於電子化政府「透明」及「成熟」相關規範,以確保民眾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所有數位資訊都是在什麼情況及目的下被查閱及使用。

 

當電子政府都有可能成形,那麼導入標榜高安全性及資訊精準性之區塊鍊技術,是否能夠讓電子投票成為一種可能性?

 

 

單從成本論來分析,數位投票不具備合理性。

 

先不論區塊鍊本身技術可解決問題,單從電子投票需求性來探討,其實就存在相當多導入問題。

 

首先,即使真正推行電子投票,也未必真正能解決每經過兩年就要進行一次大規模選務所必須消耗成本。就如同網路購物及虛擬支付已經相當成熟,但實體購物跟現金交易還是存在,原因便在於並非所有國民都能習慣甚至接受這類數位行為。

 

因此即使今日真為了解決每到投票日,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就會有大規模民眾必須回到戶籍地投票甚至因此降低投票率問題而導入電子投票,也是必須要實體、虛擬投票系統雙軌進行,從此角度來看必須投入更多成本來完成,並沒有真正解決最主要問題。

 

更遑論還要導入區塊鍊技術,更需要投入更大成本來建制整體機制,最後卻可能實際應用比例能達到五成以上,如此為了表現技術而導入技術行為,其實是本末倒置。

 

更甚者,區塊鍊技術本身在電子投票實際應用上,還可能與現有選務投票機制產生牴觸;即便於商業或金融領域應用上存在許多優勢,但當應用機制轉換時,優勢也可能成為劣勢。

 

 

區塊鍊應用於電子投票依然存在相當大執行問題及爭議。

 

會有人提出透過區塊鍊技術落實電子投票可行性,最主要原因無非是因為區塊鍊存在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及不可竄改等優勢,因此比起一般電子投票機制具備更高資安價值。

 

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區塊鍊技術運作就會發現區塊鍊本身就不適合用於以「非記名」為前提之選務投票上。當我們於線下進行投票時,必須由投開票所工作人員查驗證件確認身份,並要蓋上個人私章表示已經領取選票,如此作法便是要進行驗證身份及避免重複領票造成選舉弊端。

 

但上述線下投票行為如果要端到線上執行,如果要透過公鑰核對個人私鑰確認身份並給予投票資格,那麼這一連串資訊都會被紀錄於區塊鍊上,而也可能必須面對區塊鍊可以被任何人查核此前提,這時就無法做到不記名投票此基本要求。

 

甚至2018年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縣市首長大選因為流程疏失造成已開票後還有人在投票此問題,在可以調閱鍊上所有資訊的區塊鍊上,更可能演變為從投票那一刻開始就可以立即了解目前投票情形如何,這又會造成棄保效應更加擴大。

 

電子投票是否可行?事實上目前已經有包含南韓在內許多國家嘗試透過此方式增加公民參與政治意願,但最終都會遭遇一些問題無法解決。特別是區塊鍊本身就是標榜開源、公開及非實名,整體邏輯就已經與選務投票存在相當牴觸。電子化政府或許是種趨勢,但也要思考各層面合適性,而非嘗試透過技術解決一切。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
(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