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行銷是零售業與品牌用來創造聲量常見手法,透過刻意製造稀缺感,讓消費者在「怕買不到」心理驅動下降低猶豫。但在全通路零售環境中,這種策略效果正被削弱。消費者今日能輕鬆跨平台比價、查詢庫存,甚至在社群中分享即時購物資訊,使缺貨感不再完全由品牌掌控。一旦缺貨只是單一通路現象,而非真正供應不足,稀缺感就容易被識破,甚至引發品牌誠信危機。
過去,缺貨往往能放大消費者搶購衝動,因為替代選擇少、跨通路轉換成本高。但今日市場A通路缺貨,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只需數秒就能跳到B通路、C平台,甚至乾脆改買競品,讓原本意圖鎖住需求的飢餓行銷反而成為導流競爭對手推力。甚至於,當消費者在社群吐槽「有錢卻買不到」,負面聲量會在短時間內擴散,進一步影響其他通路銷售。
品牌在全通路競爭下新課題,便是透過庫存池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不只能降低因缺貨造成流單風險,還能結合精準催單策略,例如限時預購、低庫存提醒與多通路購買連結,保留稀缺氛圍,並確保交易不被中斷。這種掠奪行銷模式以島夠為核心,將稀缺從阻斷購買障礙轉為促成購買推力,更契合全通路時代競爭模式。
- 為何全通路會讓飢餓行銷策略,逐漸失去掠奪行銷效益?
飢餓行銷操作關鍵在於營造稀缺感,讓消費者感覺商品隨時可能完售,進而加速下單,達到掠奪行銷效果。但在全通路時代,這種策略可控度正被資訊透明化削弱。
消費者不再依賴單一購物入口,而是能輕鬆跨通路比價與查詢庫存。一旦發現「缺貨」只是特定通路情況,而其他平台或代購仍有現貨,便會懷疑品牌刻意操控供應量,進而損害品牌誠信。
過去飢餓行銷能刺激搶購衝動,主要也因為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替代選擇不多,且跨通路購買的門檻較高。如今轉換成本幾乎為零,若特定通路缺貨,消費者只需幾秒就能於其他通路或平台尋找商品,甚至直接購買競品。
這意味當品牌原本希望用缺貨鎖定需求,反而可能在全通路環境中將顧客拱手讓人。一款限定色運動鞋在品牌官網顯示已售罄,但消費者立刻在大型電商平台找到現貨並完成交易,最終品牌等於將官網流量導到外部平台。
品牌更需要注意,全通路時代社群擴散效應會加速於掠奪行銷反作用力。一旦消費者在社群上吐槽「有錢卻買不到」,刻意操作缺貨此負面聲量可能在短時間內傳播,即使其他通路仍有庫存,也會因購買信心受損而影響銷售。
當品牌在大型促銷檔期刻意壓低特定平台庫存量,營造搶購氛圍,最終反被消費者質疑在「演缺貨戲碼」,將導致整體銷售表現不如預期,並影響後續新品上市預購聲量。
- 撇掉飢餓行銷迷思放大導購,才是正確掠奪行銷作法。
飢餓行銷核心是透過刻意製造缺貨來營造稀缺感,藉此刺激消費者快速下單。然而,在全通路環境下,這種做法往往伴隨高風險,與其在交易過程增加阻礙,不如將掠奪行銷重點放在強化導購力道,讓每一次購買意圖都能被承接,並最大化轉換,這正是庫存池結合精準催單所能帶來關鍵價值。
當企業打通線上與線下庫存池後,所有通路將共用同一套即時可售庫存,即使熱門商品在某通路快賣完,也能自動從其他通路徵用庫存出貨。例如,一款新品包在品牌官網秒殺斷貨,但門市還有庫存,透過OMO系統可直接將門市商品寄送到線上訂購顧客手中,不只保持銷售動能,更降低流單率。這種方式比單純依賴飢餓行銷更能穩定營收,同時避免顧客反感。
策略設計方面,品牌仍可保留飢餓行銷稀缺感,但必須讓消費者「有機會搶到」而非「被拒於門外」。透過數據精準控制可售量,並在庫存低於門檻時啟動限時預購,消費者即使錯過現貨,也能鎖定下一批到貨權益。例如,限時48小時預購加贈小配件,不只維持搶購緊迫感,還能提前鎖單。
當庫存緊張時,品牌可透過APP、LINE即時推播「最後餘貨」提醒,並附上多通路購買連結,讓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在最便捷入口交易。再結合全通路限時優惠,例如24小時加贈配件或免運,就能保留掠奪行銷效果,同時降低顧客流失,讓稀缺成為促購推力,而非交易斷點。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您有行銷的需求嗎?在尋找專業的行銷公司嗎?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