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區塊鏈風波不斷,除了虛擬貨幣價格持續下跌,甚至讓對沖基金公司三箭資本宣佈破產,NFT在交易量下滑同時也在近期傳出有消費爭議。針對NFT及虛擬貨幣這些區塊鏈產品不斷傳出負面消息,金管會也於前段時間數次針對這些區塊鏈產品提出警示,除了表示NFT本身屬於高風險投資品,也明言虛擬貨幣產品目前無法納管,意味著這些曾經創下許多投資話題的項目並不適合一般民眾投資。
然而在這些區塊鏈產品不斷傳出負面消息同時,即使在台灣也還是有相當多品牌紛紛規劃推出自有NFT,也有電子支付公司決定提供用戶可以使用比特幣、狗狗幣等虛擬貨幣進行支付,甚至是用於Uber Eats都沒有問題。
如果以台灣近期發生的NFT爭議事件來探討,民眾為了可以獲得終身免費停車福利所以於次級市場當中購入NFT,但是最後卻因為鄰近停車場被撤除而喪失權益,雖然還是可以於其他停車場免費停車,但是對他來說已經失去NFT使用意義而退費,最終即使跟廠商要求退費,也只能拿回當初推出盲盒時的0.05ETH(約台幣16000元)而非他於次級市場當中購入金額40萬。
事實上這也是台灣第一起NFT發行者以退費收回NFT案例,有更多在購入後價值大跌者事實上都只能選擇將這些NFT當作電子錢包當中收藏。
究竟近期一連串區塊鏈產品爭議是否象徵Web 3.0或區塊鏈應用還不夠成熟足以進入市場被交易?如果單就NFT此產品來探討,或許從消費者認知、企業應用方式跟後端支援確實還存在相當多問題,造成NFT做為產品來審視確實「不夠成熟」。
- NFT要進行納管本來就已經違反區塊鏈去中心化原則。
針對近期一連串區塊鏈產品爭議,許多論述都導向為何各國央行及金融管制機構都不針對虛擬貨幣及NFT進行納管。如果做為投資或金融商品,沒有受到管制當然存在相當大風險,但當區塊鏈本身價值就是以去中心化做為價值基礎時,中心化管理是否又可行?這或許是Web 2.0跟3.0銜接期無法避免問題。
雖然NFT全名為非同質化貨幣,本身存在金融商品含意,但真要解釋這個區塊鏈產品比較適當說法應該還是「數位藝術品」,這確實也是NFT初期應用模式,更是造成此區塊鏈產品於市場上成為熱門話題主要原因。
轉換到商業面來做探討,NFT多被用於做為資格驗證這類數位會員卡,但除了少數會將賦能限制於初期購買者,次級交易市場無法享受賦能外,相信多數企業都是認NFT不認人。
分析背後原因最主要還是企業期望透過NFT次級交易獲取持續性收入,但也會造成當價格於次級市場產生高倍數價格增長,消費者後來權益受損要跟發行企業求償也只能拿回當初企業發行費用——事實上企業也可以拒絕退費。
探討區塊鏈產品所存在問題,虛擬貨幣本身就是金融投資品相對單純許多,反倒是NFT本質並非投資產品但是從發行者到購買者普遍都將其視為一種「套利產品」,這種產品定位混亂問題,更是放大目前NFT不受金融及消費相關單位控管可能產生問題。
- 當NFT已經可被交易卻沒有相關區塊鏈應用配套才是問題。
事實上即使從身份認證角度來做思考,NFT做為「會員卡」依然存在相當大問題。
首先當然就是購買者認知,相當多購入NFT的消費者本來就並非是因為認同品牌又或者原先就有持續於該品牌消費,因此期望透過購入NFT享受到更多權益。
當消費者端希望透過購入NFT在未來可以高價出售套利,但是企業端發行時並沒有「套利」規劃,因此後續不會針對NFT進行各種經營提高價格,即使NFT沒有因為與虛擬貨幣綁定造成價格大跌,本身也相當難有價格成長空間。
同為區塊鏈產品,NFT必須以虛擬貨幣交易本身也是一大問題,特別是在虛擬貨幣價格漲跌極大情況下,本身就不適合用於實際交易市場進行商品交易。
做為Web 3.0產品,在多數企業其實還處於Web 2.0階段並沒有將電子錢包驗證真正應用於行銷流程中,這個青黃不接狀態更讓NFT處於相當尷尬局面。
當NFT等區塊鏈產品已經成為流通商品,但整體市場區塊鏈應用卻還處於「石器時代」,或許只能如金管會所提出建議:並不適合一般大眾,這當中自然包含大眾市場應用。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您有行銷的需求嗎?在尋找專業的行銷公司嗎?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