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疫情加速實體店家電子商務化,是否有做網購就叫電商?

 

要說多數企業對電商行銷所存在最大迷思,無非就是將商品放到網路上賣,是不是就算是進行電商行銷?答案可以說是,但又不完全是;這種電商行銷並不算百分百完成,最主要原因便是如果沒有實際發揮數位行銷跟傳統行銷差異性,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其實就只是把商品換個地方賣,並沒有真正獲取數位行銷及電商化實際帶來價值。

 

電商行銷跟傳統行銷最大差別在哪?關鍵並非是通路,而是工具應用差異。許多B2B產業利用網站展示商品,並透過SEO優化等數位行銷手段觸及更多潛在客戶,即便最後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業務還是以傳統電話、郵件方式談下訂單,這也算是電商行銷一環。

 

電商最主要關鍵是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建立多少數位行銷流程,進而於前端產生低成本、自動化訂單轉換價值;而更重要評估指標更在於透過電商行銷,企業是否可以獲取「數據」做為產品開發及行銷優化依據。

 

數據獲取又可分為「行銷中」及「行銷後」,行銷中要收集數據主要便是觸及多少顧客、這些顧客購買行為又如何?這些都是透過數位行銷分析工具可以取得之電商行銷資訊。至於行銷後當然就是顧客資料、購買產品及行為資訊,以此做為後續顧客關係管理(CRM)重要依據。

 

如果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只是將商品上架到各個電商通路,又或者是在各大電商平台上開設品牌店,這種執行方式或許一樣可以幫品牌觸及到網路消費者,但是在數據收集上可能就無法全面甚至是根本無法獲得任何對數位行銷有優化效果之數據資料。

 

 

希望獲得多少數位行銷資訊,決定電商行銷執行方式。

 

想要了解到底哪一種電商通路規劃適合自己,最簡單評估方式就是思考希望透過電商行銷獲得多少對數位行銷甚至是整體品牌營運具有幫助的數據?

 

分析目前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可選擇電商銷售通路,如果不把團媽這類數位行銷比重較高銷售模式列入,大致上企業可選擇通路建置方式有「自建官網」「套版電商系統」「電商平台自營店」及「上架電商平台」這幾種類型。

 

而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通路模式進行電商行銷,首先考量指標便是企業數位行銷能力。簡單分析幾種通路類型差異,如果是自建官網或選擇套版電商系統,那麼企業當然要有自主行銷導流能力;而選擇電商平台,就跟上架連鎖通路或是在百貨商場內設櫃相同,這些電商平台本身日活流量就可能為企業帶來訂單。

 

但如果從數位行銷及長期電商行銷營運考量面做思考,可以獲取多少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評估指標。

 

電商平台最大問題就是由於沒有獨立網域,也無法於平台埋設Google Analytics等數位分析工具,因此企業所得收集到電商行銷資訊可能只有消費者資料,如果是選擇寄倉上架電商平台,甚至連消費者都無法直接觸及。

 

與之相對,如果企業選擇以自有電商平台進行電商行銷,雖然必須要自主導流,但是可以全程監測流量進入網站後成效,如果是自建官網甚至還可以將CRM功能寫入,讓數位行銷更確實。

 

 

電商行銷已成過去式,數位行銷多通路布局具備重要性。

 

那麼是否就表示電商行銷就只需要以自有官網為主?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全球電商龍頭都紛紛開始布局「新零售」,最主要原因便是全通路時代已經來臨。

 

全通路不單單只是線上跟線下垂直串連,更包含水平通路布局。就像許多品牌會有自己的線下品牌直營通路,依然會將商品上架到其他連鎖通路。電商行銷只是將銷售場景轉換到線下,整體商務邏輯與線下銷售行為並沒有太大不同。

 

雖然布局電商平台會讓企業獲取之消費者資料及數位行銷資訊相對受限,但是這些平台本身掌握的日活流量卻也可能為企業帶來很大的助益,甚至可以透過電商平台上商品銷售情況更了解電商行銷市場現況。

 

全通路布局思維便是透過連結電商行銷及傳統銷售,讓存在不同購買需求之消費者都可以更方便購買品牌商品。這時企業在面對不同通路時,可以從商品面、價格面做更完整規劃。

 

或許數據是數位行銷相當重要基礎優勢,但是如果太過於一定要獲取數據而框架本身通路布局策略,反而可能會因此將消費者拒於門外,除非品牌所銷售產品、服務具備獨特價值優勢,否則更全面思考電商行銷及通路布局,才是最適當方式。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
(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推薦]短影片成為數位行銷主流趨勢,究竟是否真表現用戶行為?
  [推薦]在金融危機、大型傳染疾病等黑天鵝再次出現之前,企業該如何打造真正的反脆弱?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