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都在搶直播大餅,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能否獲益?

 

直播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台積極爭奪市場熱點,根據資策會MIC所發布2025年「直播電商消費者調查」,超過七成網購消費者曾觀看直播,且蝦皮、Facebook、momo更是穩居平台觀看前3名。這份調查點出直播市場迅速擴張,但同時也揭示一項有趣消費行為模式:觀眾多數只願停留5到10分鐘,卻在觀看超過10分鐘後才有可能消費下單。這種消費節奏特性,對於視覺展示性商品可能是優勢,但對相對抽象、不易立即展示成效的保健食品,如何利用直播是值得深思問題。

 

保健食品消費者購買決策更傾向理性,重視資訊透明度與可信性,因此,直播不應只是單純導購工具,而應更深入提供教育內容和產品使用情境敘述。透過專業直播主經驗分享、互動式問答,甚至是醫療專家線上解惑,直播平台能有效創造消費者信任感與共鳴,間接提升品牌口碑價值,這正是保健食品業切入直播市場潛在優勢。

 

分段思考直播架構,以延伸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效益,將是另一個直播策略重點。消費者注意力有限且碎片化,若能將每次直播規劃為多段10分鐘精華段落,將能有效吸引並維持觀眾興趣。

 

藉由這類設計,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品牌可在直播中透過簡短且聚焦主題,如產品成分介紹、真實用戶體驗分享、或消費者Q&A精華,創造更多可轉化為口碑內容之素材。如此一來,直播不只是單次即時銷售活動,更可成為長期累積品牌影響力與消費者信任的有效媒介。

 

 

  • 直播未必只能銷售,還能成為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媒介。

 

直播作為現今最受關注即時互動工具,雖常被視為銷售工具,但用於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來說,價值遠不只是銷售。保健食品不像服飾、美妝能在直播畫面中以視覺吸引立即購買,因此若只將產品陳列於畫面、簡單朗讀功效介紹,往往難以激發消費者信任與興趣。

 

相較之下,將直播內容融入消費者日常生活情境,如早晨補充營養作息展示、外食族保健建議、或睡前保健習慣分享,更能觸動觀眾對產品價值的共鳴。

 

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操作上,直播應成為創造信任關係之工具,而非只追求單次銷售成果。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在選購保健品時普遍傾向理性決策,會在意成分來源、使用方式、副作用風險等細節。因此,直播主選擇不應僅著眼於吸睛程度,更應具備專業背景或信任感,如選擇營養師、中醫師、健身教練等專業人士。直播過程透過Q&A解答常見疑慮、搭配專家解說作用機轉,並引導觀眾回顧個人身體變化歷程,都是深化品牌信賴具體作法。

 

當直播內容結合教育與經驗,不只能提升觀眾觀看時長,更能促成社群轉貼與討論,有效擴大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聲量與深度,最終形成由信任驅動的轉換循環。

 

 

  • 分段思考直播架構,延伸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內容。

 

在資訊碎片化網路媒體環境中,「直播」不再只能作為單次即時活動,應以分段架構思維進行內容規劃與延伸,讓每場直播都成為「口碑再生產」素材來源。

 

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角度思考,這類操作相當關鍵。由於產品本身無法依靠即時視覺吸引消費者,直播中「專業解說」、「真實使用經驗」、「觀眾提問回應」等段落,需被有策略切分,並擷取為後續短影音、精華圖卡與社群摘要,並在直播結束後推播至LINE官方帳號、官方社群帳號,延續內容壽命並加強回顧式口碑曝光。

 

分段內容不只可延伸直播效益,也讓保健食品品牌更有機會持續與觀眾互動。例如,邀請實際用戶在直播與營養師進行對談,觀眾留言區同步進行提問與共鳴回饋。這些互動內容可再整理為「使用者常見問題懶人包」或「專家教你怎麼選」系列圖文,不但降低消費者認知門檻,更放大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品牌在知識傳遞與信任累積。

 

如進一步結合會員與消費行為數據,更能實現內容精準分發。當顧客曾購買關節保健產品,可推播直播中針對「50歲以上族群補鈣方式」等片段,或將直播中觀眾熱烈討論留言,如「吃完一週真的有差」這類高共鳴評論,加工為社群圖文或用戶見證,再次擴散消費者信任鏈,讓直播從即時工具,轉為保健食品業口碑行銷長尾資產與精準行銷火藥庫。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