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降低消費動機,優惠是否為電商零售業衰退唯一解方?

 

股災不只造成股價下跌,更衝擊消費者信心與整體市場發展。近期許多產業觀察報都指出,台灣實體與電商零售市場正同步感受到股災所引發消費停滯,更因為中美關稅戰造成大量低價商品於電商平台傾銷。尤其百貨及選品電商市場,除了面臨流量下降與業績收縮,更要面對低價商品競爭。民眾不再只是比價,更選擇觀望、延後消費,將現金握在手中以備不時之需。

 

在此氛圍下,透過優惠刺激消費成為許多業者第一反應。優惠機制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吸引流量、轉化訂單,進一步壓低消費者進入門檻,透過提高營業額爭取喘息空間。但如果無搭配其他策略深化顧客關係經營,單靠折扣容易陷入價格競爭泥淖,甚至削弱品牌定位與長期毛利結構,最終反而會形成問題更大的反撲情況。

 

優惠也是考驗品牌「價值強度」關鍵時刻,當Temu、拼多多等平台以虧損式補貼橫掃市場,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本地電商若無法從價值、服務與信任面建立護城河,即便價格再低廉也難以穩住忠誠顧客。在股災後,電商零售業者不該只問「怎麼降價」,更該思考「降價背後剩下什麼」,才能在市場波動中尋得真正生存解法。

 

 

  • 透過優惠刺激消費,可短期解決電商零售股災後衰退。

 

股災後,消費者資產縮水感知明顯加劇,進而產生緊縮支出反應。尤其是在投資失利或預期未來經濟下行多重市場氛圍中,民眾更傾向選擇「保留現金」、延後高單價消費,造成電商企業即便能掌握穩定流量,也難以促成轉單。

 

面對此市場困境,業者往往會選擇以優惠機制作為止血策略,藉由限時折扣、滿額贈與組合價等方式,快速拉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創造短期訂單成長與資金回流。

 

低價策略確實一直都具有相當效果,例如百貨公司或電商平台常見「限定現金回饋」,或是疫情期間常見「防疫箱限時88折」組合,這些促銷都能迅速帶動銷量,甚至幫助品牌出清長期滯銷庫存。不只帶來立即人流與銷售量,更關鍵是為企業爭取現金流緩衝空間,有助於應對股災帶來市場不確定性。

 

但過度依賴優惠也潛藏許多風險,消費者在頻繁促銷環境中容易產生「價格麻痺」,逐漸將折扣視為常態,進而降低對商品原價接受度。這對中高價位或訴求品質、信任的電商品牌來說,更是潛在價值侵蝕。

 

例如當保健電商品牌標榜天然配方與醫師背書,若在股災期間為求轉單不斷下殺折扣,恐將削弱其原有專業價值感,導致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將其與平價量販商品混為一談,甚至流失原本願意為信任支付溢價之忠誠顧客。

 

當市場不確定來自信心,而非價格本身時,單一優惠無法解決深層問題。如何在促銷之餘,維持品牌價值與顧客關係,將是企業應對股災後市場不可忽視課題。

 

 

  • 優惠也是掀底牌,電商更該思考於股災後建立價值感。

 

股災帶動經濟陰霾下,消費者購買行為不再單純由價格驅動,而是深受未來不確定而影響。即便電商平台祭出打折促銷,大幅壓低購買門檻,消費者仍可能選擇觀望,或只在小額、低風險商品上出手,導致整體銷售結構向「微型消費」傾斜。

 

這顯示出折扣除對企業長期營收與顧客價值提升並無實質助益,只能短暫拉動銷量,卻又會暴露品牌底牌,反而讓消費者質疑其原價真實性與商品本身價值。

 

與其陷入折扣競爭,不如思考如何在股災後重建價值感。服飾電商能轉向以「聰明投資」為溝通語言,如主打「可拆卸、可重組設計」,標榜單品多穿、延長週期,提升性價比認知。

 

保健食品業者則推能以「安心購專案」,允許用戶在購買後15天內更換等值品項一次,降低對價格與效果可能存在不安與質疑,將原本促銷焦點從價格轉為使用信心與風險管理,藉此留住觀望中、但有意願顧客。

 

建立可預期顧客關係更是股災後穩定營收極為策略關鍵,電商平台可透過「分期儲值」機制,讓消費者以小額預付方式累積購物額度,並結合「會員限定回饋」、「生日專屬禮遇」等制度,形成低風險、高參與信任循環。

 

電商可推出訂閱會員模式,並提供全年免運及專屬優惠,藉此提高顧客黏性,並在市場低迷期穩定現金流。這類設計才是電商在促銷外,真正重構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品牌與顧客長期信任感最佳策略。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