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片改變知名品牌行銷規則,醫療行銷又該如何調整?

 

短影片近年改變品牌行銷模式,許多大型企業如星巴克,也投入打造微短劇,美保品牌大廠SK-II也嘗試透過短影片展現品牌文化,這些案例都證明短影片不只是產品宣傳工具,更能有效創造情感連結,成為企業與消費者間重要溝通橋樑。

 

透過緊湊節奏和引人入勝故事、腳本設計,觀眾能從被動觀看轉為主動追蹤與互動,達到傳統廣告五倍投資報酬率。面對這種劇情導向、情感連結短片趨勢,醫療行銷如何從中借鏡,進而調整自身行銷模式?

 

醫療行銷與其他商業行銷有本質上差異,由於法規有著嚴格限制,使得醫療行銷絕不能透過短影片進行誇大療效或效果保證等宣傳。這種限制雖然阻礙直接說服力,卻也迫使醫療機構必須重新定位短影片作用與價值。

 

除了利用短影片說服受眾,醫療行銷更要轉為經營情感,這意味著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醫療品牌應該從患者關懷、專業信任建立等層面出發,透過真實、感人故事或日常情境,拉近品牌與潛在病患距離,進而達到間接提升品牌好感與認同效果。

 

醫療行銷完全不談療效,又該如何透過短影片推廣?這類疑問凸顯醫療產業在使用短影片時所面臨挑戰。醫療行銷人員應該將重點放在教育大眾與傳遞價值。透過這種方式,醫療行銷將能有效利用短影片特有親和力與共感性,達到既符合法規限制又能深化品牌內涵雙重效果。

 

 

  • 醫療行銷別用短影片說服受眾,要轉為情感經營。

 

導入短影片並非單純用來替代傳統廣告,而是嘗試更高效抓住觀眾目光,並與受眾建立價值共鳴。星巴克透過短劇《我在古代開星巴克》,透過角色間情感互動、場景沉浸式體驗,而非直接強調咖啡特色或促銷優惠,藉此表現品牌倡導夥伴制度與在地特色融合,藉此深刻打動觀眾。

 

這種情感與價值導向的行銷邏輯,對於以人文關懷與專業信任為核心價值的醫療產業來說,正是一個值得效法典範。

 

醫療行銷應用短影片時,應該放棄傳統說服式手法,轉而強調病患情感連結並建立信任感。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診所可以設計一系列人物形象短影片,如醫師IP、護理師或衛教角色。這些影片可每支維持在30到60秒,透過簡潔有力內容傳達專業形象。例如推出「醫師問答三部曲」,分別以不同醫學議題,如「痘痘與青春期」、「熬夜的健康迷思」、「打疫苗的常見疑慮」作為切入點,影片開頭3秒就以「你知道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哪些疾病嗎?」提問方式吸引受眾繼續觀看。

 

醫療行銷也可考慮以季節問題作為主軸,搭配專業又溫暖語氣,引發患者情感共鳴。例如,第一集談皮膚乾燥,第二集聚焦過敏症狀,第三集則講述如何透過日常生活改變提高抵抗力,讓觀看者能在短短幾十秒內感受到專業與關懷,進而自然而然地加強與醫療品牌之間的情感連結。

 

 

  • 醫療行銷不談療效,又該如何透過短影片推廣?

 

醫療行銷使用短影片時,更要注意法規限制。台灣醫療及廣告法規都明示,醫療行銷不得涉及療效保證,或是以患者實例進行誇大渲染。因此,醫療產業拍攝短影片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落入「戲劇化演出」。

 

醫療行銷也可藉由限制重新思考短影片定位,將重點放在如何透過教育、陪伴及信任感塑造上。

 

醫療行銷內容雖然不能直接提及療效,卻可以透過醫師問答、診間Q&A、設備介紹等方式規劃健康知識教育,讓受眾透過專業資訊建立信任。例如拍攝「醫師1分鐘談」系列影片,由醫師用簡單明瞭方式解說醫療流程、風險,以專業、真實且親和力方式呈現,更能消除患者疑慮,進而增強品牌專業印象。

 

醫療行銷亦可透過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診所日常、護理師分享、診後關懷角度,設計更貼近受眾情感與需求的短影片。例如,護理師拍攝一則〈護理失陪你度過疫苗接種後48小時〉影片,呈現護理師如何主動關心病患身體狀況、提醒注意事項,以及溫暖互動場景,透過醫護人文視角,讓觀眾感受到品牌溫度與體貼。

 

醫療行銷也能以情境短劇、動畫轉化或引用社會話題等方式,高比例設計日常陪伴內容,以達到情感共鳴效果。像是以動畫短影片呈現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以陪伴為核心主軸,更有助於醫療品牌初期建立觀眾忠誠度。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Google生態圈助力百貨週年慶,診所行銷又該如何應用?
  [推薦]金融單位因正妹年曆起爭議,醫療診所如何借鏡避免危機?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