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作為電商行銷新興工具,應用已進入高峰新階段,從最初促銷話術與折扣推播,直播已經逐漸轉變為融合品牌敘事、互動體驗與消費者參與的全方位媒體呈現。
根據資策會MIC發布多份報告可得知,直播電商在亞太市場正以每年超過三成速度成長,尤其東南亞更是高速崛起重點區域,而台灣市場也開始進入品牌與平台「土洋爭霸」局面;momo、蝦皮、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皆積極投入布局。從momo直播業績年增超過280%、流量激增150%此表現來看,直播顯然不再只是輔助銷售,更是可主導轉換與行動之零售引擎。
在這波趨勢中,農產品電商成為直播應用嶄新機會方向。由於農產品具有高度「感官依賴」與「信任門檻」特性,直播恰好能透過視覺畫面展現產地、農法、食用應用等真實內容,進一步強化短影片所帶來初步關注,轉化為消費者實際購買動機。
對許多地區農會、小農品牌或農業加工品來說,直播已不只是曝光工具,更可成為建構品牌力與口碑核心管道,與短影音相互呼應,創造可擴散銷售路徑。
直播同時也為農產品跨境推廣開啟全新機會,透過TikTok Shop、Shopee Live等跨國平台,台灣在地農產不需倚賴複雜經銷機制,就能以小規模試播方式直達東南亞、北美等目標市場。這種模式不只加快農產品「試水溫」速度,也使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品牌能透過語言本地化、即時互動與文化敘事,快速與海外消費者建立情感連結,達成落地銷售成果。
- 直播用於農產品電商銷售,主要用於強化短影片流量。
直播在農產品電商應用,更是強化短影片流量轉換關鍵環節。由於農產品屬於「高感官依賴」、「高信任成本」品類,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無法觸摸、品嚐、聞香,對商品品質感知便極為仰賴視覺與語言補強。
直播正好能補足這個缺口,透過產地即時拍攝、農人現身說法、採收過程展示等內容,使品牌形象從冷冰冰商品頁面轉為有溫度、有故事、真實存在,讓消費者產生更直覺信任感與購買意願。
除了展示真實性,直播在內容層面還具備高度說服力與互動力。比起短影片單向播放,直播除了能示範當季番茄如何製作涼拌沙拉、或用新鮮鳳梨烤製水果披薩等農產品處理方式與料理應用,讓產品有生活場景,激發觀眾食慾與靈感;藉由Q&A互動機制,更能即時解答觀眾對產季、栽種方式、有機驗證等疑慮,也讓直播現場成為信任建立過程,進一步提升轉單效果。
如果直播內容能進一步結合節氣或地區特色,更能賦予強烈主題感與內容吸引力。例如在端午節前夕舉辦「艾草與地方草本植物」直播活動,介紹來自南投山區艾草與九層塔,搭配民俗療效與祭祀應用,不只提升農產品文化深度,也讓直播跳脫純銷售導向,成為具教育與情感連結之內容體驗。
- 透過跨國平台,直播也能讓農產品更輕易落地跨境銷售。
直播也改變農產品跨境銷售模式,特別是面對海外華人社群與喜愛亞洲飲食文化等族群,直播不只能即時展示產品,更能傳遞農產品背後產地故事與農人精神。
例如台東產地紅藜、小農種植有機洛神花,在直播中可由農夫親自解說種植歷程,搭配畫面呈現種植地風貌與風土特色,不只讓海外觀眾感受到農產品真實性與文化厚度,也激發對「原鄉味」情感共鳴,進一步促成購買行為。
針對非華人市場,直播若能加入當地語言字幕或雙語解說,將能有效縮短語言與文化理解落差。例如針對日韓或東南亞市場,可安排中文直播主進行產品介紹,搭配日、韓文或泰文即時字幕或翻譯人員協同主持,進一步強化內容親切感與信任基礎。如此進行語言在地化操作,有助於讓台灣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農產品突破語言隔閡,於在地文化場景中放大消費連結。
與其冒著風險大批上架跨境平台進行無差別鋪貨,透過直播先進行小批量試銷,不只更靈活,也更具策略性。例如透過TikTok Shop試行直播販售嘉義牛奶鳳梨或雲林蒜頭,觀察海外觀眾回應與下單熱點,即可即時調整產品包裝、口味標示甚至運費策略。
進一步結合本地第三方物流業者,就能建立出直播下單、台灣集貨、統一出口到海外配送完整機制,讓農產品更輕易落地並實現實質銷售,打造出具備擴張彈性的跨境商業路徑。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您有行銷的需求嗎?在尋找專業的行銷公司嗎?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