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跟電商於這幾年一直存在相互拉扯局面,雖然多數論述都是偏向電商對實體店造成相當大衝擊,但實際上線下消費始終還是主力,反倒在疫情爆發後續很多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知名實體店企業紛紛開始布局電商,兩端點通路整合下產生效益更加驚人。
確實在疫情期間,電商因為消費限制因為許多國家、城市都進入封城狀態而有突飛猛進成長,在近半年疫情開始趨緩後歐美包含近期台灣也重回實體店強勢局面,電商相當明顯感受到消費轉移帶來衝擊。
然而因為兩年疫情對實體經濟帶來衝擊,今日實體店發展模式也跟過去市場所認知有些差別。在住宅型房地產坪數M型化發展越來越嚴重後,下一波趨勢也將掃到商用不動產市場,小型店面或許將成為未來街邊實體店主要模式,這個趨勢不單單對百貨商場會造成影響,也可能帶動更多電商品牌朝向多元通路布局方向發展。
根據媒體報導,北台灣新案店面規劃已從過往動輒八十、一百坪,逐步縮小規模,以二十至四十坪的小型店面為大宗;尤其近幾年疫情衝擊,還出現店面賣得比住宅慢的特殊現象。不單單只有新建案如此,相當多商用不動產持有者也開始將原來大坪數店面重新裝潢為多個小店面,以增加出租可能性。
這個街邊實體店變化會對整體市場帶來什麼影響?首先就是對電商品牌來說更加友善,將有助於帶動純電商品牌往OMO方向推進。
- 實體店微型化將提供電商品牌OMO發展更多機會。
街邊實體店縮小化對電商能起到什麼影響?從百貨公司進駐品牌轉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近幾年有相當多純電商品牌在線下通路布局時普遍都會將百貨商場做為首選。
雖然一方面主要是因為百貨商場本身存在人流優勢外,最主要還是因為相對於街邊實體店多半坪數較大、單位租金更高。對於初入線下通路的電商品牌來說存在較大風險。
如果電商品牌本身就具備行銷、導流能力,百貨商場事實上對消費者購物來說整體會因為停車及前往櫃位動線增加更多抗性,加上百貨商場內一定有許多同品類知名品牌,真要說有多少流量掠奪效益其實也相對有限。
但是光是百貨櫃位坪數較小,總租金成本也相對低這一點就足以讓初試實體通路布局的電商品牌存在更大試錯空間,即使百貨通常都要加入抽成,但抽成屬於是變動成本,跟租金屬於固定成本,必須要用毛利下去攤提有相當大不同。
變動成本可以靠定價來確保利潤,但是固定成本即使能靠定價來減少攤平負擔,但關鍵終究還是落在銷售量上,這時租金越低當然試錯成本也越低。
但如果實體店處於商圈內,能為品牌帶來更多OMO效益,那麼或許就可能帶動更多電商品牌嘗試往線下發展,改變既有線下通路模式。
- 餐飲業電商化,更加速帶動實體店微小化發展。
電商發展確實是造成店面坪數需求越來越小關鍵,但主要關鍵並非是零售電商,最近基隆老字號麥當勞結束營業就體現出速食店由於外送越來越普及,也開始逐漸朝向小店型經營,撤除掉不必要又高消耗座位區,甚至有些品牌新店都朝向純外帶、外送店型發展。
這也是一個相當值得電商品牌關注市場發展情況,因為街邊店坪數越來越小,租金負擔相對低時,或許這時百貨商場就未必存在優勢,除非百貨商場可以像蝦皮一樣,提供夠多「死忠」消費者流量,又或者是百貨本身有規劃夠多促購誘因來「留客」及「刺激消費」——當然也要包含高投資報酬率廣告推廣工具。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小店型終究還是適合品類少的電商品牌,其實並非如此,除了床具或是大型家具電商,單品體積本來就比較大,否則所有零售電商都應該朝向小店型發展,也就是網店全品項上架,而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實體店主打選品模式。
除了鎖定新品、熱銷品、話題商品外,也可以參考購物商城消費者資料庫來做評估,各地區店面陳列商品都能有所不同。
這種作法也並非是要將實體店都當做是純體驗店,能讓消費者看完直接帶走才有開實體店的意義,這也是要精算陳列商品主要原因,唯有將實體店、網店整合應用,才能讓坪效價值最大化,成為電商品牌發展另一個成長利基。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您有行銷的需求嗎?在尋找專業的行銷公司嗎?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