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千禧世代開始成為社會主力,社群行銷是否該改變策略?

 

社群行銷以人做為基礎,自然無法避開針對不同受眾做分眾規劃,提到分眾最簡單區分方式就是從「世代」來切入。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相當多企業都在說社群行銷逐漸轉向要考慮年輕族群,當今日我們提到年輕族群,多數都是在探討如何針對Z世代行銷。

 

Z世代究竟是指稱哪一群人?如果從廣泛論述來看,大多都是針對西元1990-2000年出生這一群人,而以台灣主計處計算方式則是指1995-2005這個族群。簡單區分,所謂Z世代最高年紀則是25-30歲,而最小則介於15-20歲。

 

這代表Z世代跨越上班族及學生兩個分眾市場,這也是當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說要「對年輕族群做行銷」時會相對困難主因,因為比起身份屬性相對單純的Y世代及X世代,所謂年輕族群本身就包含兩大團塊完全不同受眾。

 

無論以哪一種判斷方式來看Z世代,這群消費者都已經進入職場,如果是30歲這群人都已經成為目前社會主力消費族群,甚至都有戲劇專門描寫30歲女性並引起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觀眾相當大社群迴響。

 

那麼如果從社群行銷角度來思考,當Z世代已經成為社會消費主力一部分,還會逐漸隨著有學生進入職場增加消費量體時,企業是否又需要調整社群行銷策略?

 

特別是當企業探討社群行銷時,多半都是從臉書、IG這些數位行銷平台角度來做思考,Z世代又屬於網路原住民,屬於從網路行銷管道觸及最可能產生成效一群。

 

當企業想要透過社群行銷Z世代產生行銷效益,比起思考該如何調整行銷策略或行銷平台方向,或許更應該破除對於年輕族群使用社群行銷平台普遍都會存在迷思。

 

 

針對Z世代族群,先破除社群行銷普遍受眾二分法迷思。

 

面對Z世代這些年輕消費者想進行社群行銷,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企業首先應該破除的迷思就是太過普遍把世代族群進行二分法。這類言論常見無非就是年輕族群都只用IG,不上Facebook了,又或者PTT這些BBS型論壇年輕人都不上,他們都玩Dcard。

 

另一個最常聽見言論無非就是TikTok都只有學生會玩,事實上如果上去看就會發現,相當多上了年紀的中年人不單單會在平台上互動,甚至還會發布內容。

 

針對Z世代要破除社群行銷迷思首先就是年輕族群並非不使用臉書,雖然會發布內容屬於少數,但是他們多少還是會進行互動跟瀏覽內容行為。基本上Z世代使用FB跟IG習性差不多,差別只在於是否會成為內容提供者。對於希望透過社群行銷平台觸及消費者的企業來說,這些用戶習慣差異並不會產生影響。

 

反而是相當多人認為要主攻年輕市場一定要經營的TikTok,實際針對比較篇進消費主力之大學生進行調查,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大學或以上Z世代並不對TikTok存在相當黏性,國高中可能才是主要受眾,而這一群人要成為消費中堅主力其實還有一段時間。

 

企業經營社群行銷想破除世代迷思,最主要就是要實際深入社群中觀察,而非追逐熱點。就像先前喧騰一時的Telrgram,就屬於無論針對Z世代還是Y世代,用戶量都不如LINE,如果因為熱潮跟著慈濟轉攻,反而可能反而失去社群行銷優勢。

 

 

Z世代除了使用習慣,還是會趨向熱門社群行銷平台。

 

Z世代跟Y世代於社群行銷平台應用上,真要說有差異化大概就是公眾社群使用,Z世代還是比較偏向Dcard;但之所以會產生這個現象,除了因為PTT本身有進入技術門檻,後來又停止開放註冊,使用習慣還是佔據最大因素。

 

但單就一般社群使用習慣來說,Z世代還是會為了接收資訊使用一些主流社群行銷平台,例如會想追蹤喜歡品牌內容,而使用Facebook或IG追蹤,也會上PTT追蹤一些感興趣議題或是熱門爆文。

 

Z世代由於少子化問題,會更注重同儕黏性,這也是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社群行銷人員相當重要切入突破口。Z世代雖然未必會因為某個商品在好友圈或是社群行銷平台上洗板就腦波弱立即購買,但會加深他們注意及了解一下商品。

 

由此可知,透過Facebook這類資訊傳播為主,又存在方便分享機制的平台搭配可Facebook廣告進行再行銷。

 

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應該會發現針對Z世代可應用社群平台策略無論從平台面還是方法面來看,都與面對Y世代、X世代並沒有太大差異。因為迷思年輕族群不再用老年人的平台而轉移跑道,有些時候只是錯失更多社群行銷成效。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
(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B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