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數位行銷以大幅降低資訊落差,牙醫行銷應該注意什麼?

 

牙醫行銷本身所販售產品及服務屬於相當專業醫療服務,因此對多數民眾來說可能對於所接收到療程服務說明都一知半解,甚至也不知道該如何查驗這些醫療資訊真實性,這個資訊落差在過去也讓許多牙醫行銷人員在進行療程推廣時都會「趁虛而入」。然而在數位行銷越來普及後,資訊落差問題已經大幅減少,如果牙醫行銷人員現在還打著利用資訊落差如意算盤,那就可能反被將一軍,讓診所陷入品牌危機風險當中。

 

雖然說行銷換個角度想本來就是賺「資訊落差財」,而且這種數位行銷的操作方式也確實能提高行銷效益,但在數位行銷資訊流通越來越快速且便捷情況下,隨時都可能在公眾社群被踢爆,即便企業嘗試掩蓋負面留言也無法擋住網友洪流。

 

近期就有發生中國家居選品電商「壹家生活」的數位行銷用假日本職人將工廠生產的廉價鍋具包裝成日本餐具知名產地生產的手作鍋具而被網友踢爆。與牙醫行銷更相關,自然就是相當多牙齒清潔用品電商品牌也都會學習淘寶那一套產品銷售頁包裝形式,宣稱產品有獲得國外牙醫師認可推薦的數位行銷,事實上所謂牙醫師只是圖庫上抓來的圖。

 

這些「包裝話術」的數位行銷之所以在現在十分容易被網友踢爆,最主要原因便是只要將關鍵字拿到搜尋引擎一查立刻就會知道真偽,否則透過網路也相當容易找到網友查證資訊真偽。

 

一般商業品牌的數位行銷因此被網友攻擊,了不起就是換個品牌名稱另起爐灶,但如果診所在牙醫行銷涉嫌欺騙,那麼可能就會讓整個診所品牌因此蒙灰,傷害到醫療行銷最重要「信任」。

 

面對資訊查證能力越來越強的消費者,於數位行銷平台進行牙醫行銷究竟應該注意些什麼?品牌包裝並非完全不可行,關鍵還是必須回歸牙醫行銷最重要「信賴建立」。

 

 

牙醫行銷並非不能包裝,但是必須要有所本。

 

牙醫行銷所販售產品服務終究是專業醫療,因此太過於行銷最可能產生問題便是會讓消費者覺得「不安心」。但這並非就表示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牙醫行銷人員就不能「包裝」,只是在進行診所或牙醫師品牌包裝時,必須要注意是否說出來每一句話都「有所本」。

 

所謂「有所本」便是指必須要能夠提出證明,或是不會明顯就是牙醫行銷話術。例如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醫師,如果將其資歷包裝得相當豐富,那麼就很難取信於受眾;這時可以聚焦在醫師本身專精部份,甚至是只針對其所學專業、曾經發表過論文或研究聚焦。

 

很多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牙醫行銷人員都會認為不要跟網路受眾談太過專業的醫療內容,事實上民眾都十分清楚自己不懂醫療專業術語,並不會在這些專有名詞上太過於糾結。反倒是牙醫行銷人員如果落入數位行銷不能談專業內容這個盲點中,反而會落得自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或是所談包裝內容無法做到「專業有所本」。

 

品牌包裝並非是欺騙,而是揚長避短,特別是在數位行銷觸及時間其實相當短暫這個特點上,簡短聚焦優勢做牙醫行銷主軸,會比任何包裝話術更加有效。

 

 

數位行銷低資訊落差低並非壞事,牙醫行銷要懂得切入。

 

資訊落差之所以降低,最主要原因便是透過網路,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消費者可以查到各種資料;這一點對企業來說感覺是劣勢,因為一切都會變得相當透明,但如果懂得利用這個消費者行為,牙醫行銷人員事實上也可以利用數位行銷做好相對應布局,來利用潛在受眾的「好奇心」。

 

實際操作方式便是利用口碑行銷先行在消費者對牙醫行銷內容感到疑惑,又或者是對牙醫診所感到好奇時可能會進行探查行為路徑切入。

 

目前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多數牙醫診所針對口碑行銷,多半都會透過部落客或網紅行銷形式進行。這類數位行銷內容並非就沒有效果,只是比起口碑效益可能更多是傳播效果,也就是讓更多潛在受眾認知道診所品牌及療程服務,但因為是被推播牙醫行銷內容而非自行查證、眼見為憑,因此不存在信任。

 

比較適當牙醫行銷口碑切入點,反而會是公眾論壇中網友留言,否則一些官方平台評價區塊或是社群上貼文、廣告底下留言,可能比起網紅業配這類數位行銷內容更具有公信力。

 

學會理解當網友存在疑問時,都會如何解答疑問,這就是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牙醫行銷人員利用數位行銷包裝品牌最適當方式。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
(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銀河互動網路 是您最佳的選擇!

.深耕超過20年,引領台灣網路行銷市場
.成就上千件行銷成功案例,客戶橫跨各產業
.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豐富經驗 x 創新思維 x 獨家技術 x 專屬服務

服務項目:
口碑行銷、Google搜尋排序、網路言論監測、素人體驗、公益粉絲團合作…等等

  [推薦]年輕醫師自行開業診所行銷,該懂得靠勢建立醫師個人品牌口碑。
  [推薦]醫療行銷從消費市場審視,面對人口紅利減少如何因應?
By 0